荷花出淤泥而未染,知了扯著嗓子鳴叫的六月季來了,仲夏已在常德這座喧囂而寧靜的城市駐足了。盡管陣陣熱浪撲面而來的夏季已經來到,卻難擋一德的氣勢。如此的“火熱”的年中季,6月23日,一德舒適家市場團隊來到了常德市文化館,一同領略德文化底蘊深厚的常德名城的歷史文化。
1963年5月,常德市文化館成立,坐落于常德市白馬湖公園三館中心的文化館新館館舍面積8411㎡,是一個集小型劇場、藝術教學輔導培訓、美術書法攝影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文化娛樂、公共文化資源整合調配于一體的城市標志性建筑。常德市文化館市常德市的重要精神文明窗口,經常開展文化活動,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使得常德文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
孟姜女傳說、桃花源說、劉??抽詡髡f、善卷傳說、劉??抽?、宋玉傳說、車胤囊螢照讀、李自成傳說、丁蘭刻木等文學故事都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聽完這些傳說,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一向喜歡研究智能高科技技術的一德伙伴們,這次通通都扮演起了好奇寶寶的角色,研究著魚兒們的幸福水中生活,何況還能尋到寶珠,你說大家怎么能不好奇呢?
魅力的桃花源,這種美真如偉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說“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人間仙境一般。桃花源始建于晉,在歷史上就是我國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同時與峨眉、武當、南岳齊名,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譽,融合了道、佛、儒等多種文化。就是這般美景之地,千百年來咸集眾多文人墨客,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在桃花源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墨跡。目前已被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AAAA級旅游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篇《桃花源記》,讓常德擁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譽,常德也因此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桃花源里的城市。
常德民間傳統音樂數不勝數,澧水船工號子、安鄉硪歌、澧洲夯歌、石門土家山歌,男路吹打樂、澧水地方小調等,同樣常德的傳統舞蹈也是非常多的,九子鞭、桃源瑜伽焰口手勢、土家族跳喪舞、巫舞、地花鼓、桃源板龍燈等等,這些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成果凝聚著常德傳統文化的精粹。
作為地道的常德人,人人都會來兩句花鼓戲,其實常德傳統戲劇遠不止花鼓戲,還有常德高腔、荊河戲、皮影戲和武陵戲。曾經還有文藝家評說:常德是湖南一個“百戲畢呈的戲窩子”。這些地域文化流傳下來的戲劇都是湖湘文化中的耀眼明珠。
可能來兩句戲劇是每個地道的常德人的希望吧!在文化館就能實現,要不然怎么會紛紛的跑到熒屏前瞧自己的戲劇角色的芳容呢?那么,你又最喜歡哪個臉譜角色呢?在智能高科技面前,我們都學會了“變臉”。
古人說,世上最美妙動聽的聲音當數“天籟之音”,它從天上來,只因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常德民間曲藝中的“天籟之音”當然非常德絲弦莫屬了,2006年5月20日,常德絲弦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說到常德絲弦的起源在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后,與常德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的。撥動心弦的常德絲弦聲名遠播,傳遍四方,它在湖南戲劇曲藝領域幾占半壁江山,同時也成為常德的一張名片。
試問小伙伴們,以上的食物有沒有一絲“自來熟”的感覺,我相信各位常德的小伙伴就算是閉著眼睛也能猜到是什么澆頭的。逼真的米粉、逼真的香菜、剁辣椒、姜米......還有熟悉的壹德壹......
常德米粉是到了常德一定要嘗一嘗是風味小吃,歷史悠久,聞名三湘。早在清光緒年間,常德就有了生產米粉的店坊,生產的米粉又細又長。那么傳統的常德米粉的制作技藝包括鮮濕米粉制作和澆頭制作兩個方面,手工作坊鮮濕米粉的制作流程為選米—侵泡—磨漿—濾水—蒸熟—沖搗—揉搓—擠壓—輕煮—撈出排放備用,澆頭制作分漢族和回族兩大系列,漢族系列的澆頭主料為豬肉,有豬肉、肉絲、肉片、紅燒、紅油、三鮮、炸醬、酸辣、鹵汁、醬汁、蹄花、排骨、雞丁、鱔魚等10多種,回族系列的主料為牛肉,有牛肉絲、牛雜、燉牛肉、牛排、牛筋、紅燒牛肉等10多種。2013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說到常德的飲食文化,怎么能少了擂茶呢?在文化館里,借助科技智能力量,你就可以享受一桌美味可口的擂茶了。擂茶起于漢、盛于明清。 這是一道有著古風古意古韻的“飲茶之風”。擂茶一般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姜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可清香可口了。喝擂茶,是常德人特有的習俗,不論炎熱的盛夏,還是寒冬,這里的人們都喜歡喝一餐擂茶。
桃源木雕繼承了漢代磚雕的藝術精髓,大氣中不失細膩,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計白當黑,以少勝多”的理論,造型夸張而不空洞,線條簡練而不簡單。在藝術風格上,桃源木雕雖與起源于19世紀西方畢加索等人創造的“立體畫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作品問世卻要早幾百年。不能不驚嘆桃源木雕的神奇之美,在收藏界享有盛譽的桃源木雕,是“桃源工”繁花似錦中的一朵奇葩。
在文化館時常能看到民間藝術家們免費的表演曲藝、鼓盆歌等文藝演出,這里吸引了一批批年長的爺爺奶奶們,每一句說詞都能把長者們帶到他們生活的那個舊時代,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精氣神。
文化館里還有另一處寶地,這里陳列了眾多女畫家的畫作,作品數量種類豐富,各種特有的植物與任務在作品
展示廳內亮相爭奇斗艷,滿足觀眾的種種情結??梢粤憔嚯x接觸畫家的真跡,一場印象派藝術的盛宴。
時代的變遷,常德的文化在積累、沉淀,越來越豐厚。常德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地道的常德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現在都已成為對外展示的一張張靚麗的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屬于常德人的驕傲,在歷史長河中那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也需要人去珍藏,去延續!一德又見常德,領略德文化的魅力,我們在常德,識常德,愛常德。